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
788
0
0
2023-6-27 10:22
查看: 788|回复: 0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

[复制链接]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1.jpg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2.jpg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3.jpg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4.jpg

前言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5.jpg

两部作品的宗教文化背景《红字》中,故事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波士顿的萨勒姆镇,霍桑是这样描述清教统治下的萨勒姆的:“遍地泥泞,漫天的星空,死寂的环境和感情,肃杀的东风,以及更为肃杀的社会氛围。”作者呈现给人们一个独裁压制人的清教社会,那 时的新英格兰清教主义在人们思想上,生活上的烙印极其深刻,摧残着人性和人权,因此海斯特白兰与狄梅斯代尔的爱情,在这种社会制度宗教法律下难逃悲剧结局。

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中,在战争背景下,民族宗教作为另一个潜藏的叙事背景对悲剧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回民族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他们虔诚地信奉着自己的宗教,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保持血统的纯净,回回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都是回族,他们独立地坚守在自己的民族阵地中,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君璧代表遵守根深蒂固的信仰的一类人,而以梁冰玉和其女儿韩新月为代表向传统宗教发起挑战。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将两根故事线结合起来,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的娓娓流出。

一、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6.jpg

主人公在宗教桎梏下的命运和斗争海斯特白兰的思想是独立反叛的,她有自己高于其他人的对女性的自我认知,有自己对于清教压制的冷静思考,有其他人引以为耻的爱情追求,直到最后也没有向压制她的宗教束缚屈服,面对市民们凶神恶煞的眼神,听着人们都叫她荡妇,她虽然迷茫痛苦,却始终坚定一个信念,誓死也不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平日里她帮助穷苦人们做针线活,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闪光点,使得人们不再计较她胸前红字所代表的原始意义。经历这么多,世俗的法律不再是她心灵上的法 律,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与海斯特的果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牧师丁梅斯代尔。 一方面,他不忍让自己爱的人为他承受一切。另一方面,作为牧师,道德上的清规戒律与他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欲与人权之间的矛盾更让他痛苦。他多希望自己有一天在平日的讲坛上大声喊出他的心声,告诉人们他不是无所不能的牧师,他就是孩子的父亲,一个真正该赎罪的罪人。但他 一次又一次因缺少那份勇气而退缩。而越这样他就越厌恶自己的胆怯懦弱。

这时海斯特的丈夫奇灵沃斯出现,他决心复仇,把自己 装扮成一个医生,成为牧师的好朋友,他一步一步窥探牧师的内心,用恐怖的耻辱折磨着他,可怜的牧师既做不到勇敢承担罪恶,又无法决心拋弃罪恶,拋却世人鄙夷的眼光与爱人在一起。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使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最后离开了这个让他纠结的尘世。

《穆斯林的葬礼》中,首先,梁君璧,这是一个一手制造悲剧的人,而同时她自己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从小就信奉真主,精明能干勤俭持家,是穆斯林的忠实捍卫者。当韩子奇为了守护心爱的玉拋弃家业,客居英国时,她一个人在 战争中守卫着他们的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心里的思念,她都选择坚强,独自一人带着他们的孩子,等待丈夫的归来。 而就是这样一个贤惠的女人,在维护心中的真主时却又那么残忍。她阻挡有情人在一起的理由是,回族和卡斐尔不能通婚,她要坚决维护穆斯林信仰的坚贞和血统的纯净。而充满讽刺的是,直到韩子奇临死前,她才得知自己的丈夫就是一 个卡斐尔。

梁冰玉,她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冰清玉洁,她在燕园里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是传统思想的反叛者,新时代孕育下的新女性。她的果断与勇敢在那个年代下,在那样的民族信仰下,注定是要被家族宗教拋弃的。怀着对爱的悔恨和生的恐惧,跟随她的奇哥哥远赴英国。在战火纷飞的英国, 人性心里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他们突破宗教和伦理的束缚相爱了。可一回到北京,一母同胞的姐姐无法原谅她,那样一个穆斯林家庭更是容不下她的存在,于是她和韩子奇的爱情就这样以她的出走,新月的留下而悲剧告终。她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而在宗教力量的约束下,她付出 的一切都那么苍白无力。终其一生,难逃悲剧结局。

二、

从《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看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7.jpg

在宗教摧残下的爱情悲剧 《红字》中海斯特的毫无畏惧与牧师的两难境地本就存在矛盾之处,加上在当时的背景下,在宗教的桎梏下,他们的爱情如何能圆满。正如在牧师临死前,海斯特俯下身靠近他的脸:“我们不能在相会了吗,不能在一起度过我们不朽的生命吗,确实,为了赎罪,我们尝尽了人间悲凉。你用你那明亮 的眼睛审视着来生,那么就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牧师说, “别想,海斯特,别想,法律给我们破坏了,我们忘记了我们的上帝,我们关于日后在永恒和纯洁中团聚的希望注定是徒劳的。完成上帝的意志吧,别了。”牧师是海斯特一生的挚爱, 她为了永恒的爱情而一生甘愿赎罪,而牧师为了完成上帝的意志,为了赎罪将人性和真爱扼杀!

《穆斯林的葬礼》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是作品着 重表述的情节,新月善良纯洁,向往在北大燕园追逐自己的梦想,敢于坦诚相对,她把自由跨越宗教爱情作为支撑生命的全部力量。楚雁潮卓尔不群,把爱和知识倾注于自己的事业,两人志同道合,互相倾心,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一切都会那么美好。而这本该美好的爱情被回族和异教徒不 能通婚的教规以及一个忠实的穆斯林教规捍卫者(梁君璧) 活生生地拆散,当然梁君璧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单纯地恪守 教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看到新月便想起抢走她丈夫的妹妹,她没办法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去爱新月,因此宗教成为她完美的借口,这至真至纯的爱情让人看了心疼,感慨

作者为什么这么狠心,呈现给我们一个破碎的美丽,但转念一想,他们是那么渺小,再怎么反抗也终究敌不过宗教的桎梏。作者这样做,将他们的爱升华到另一个高度,虽然短暂, 却实现了永恒,新月墓前默默守候的楚雁潮,梁祝的旋律诉说着未完的爱情。

由此可以看出,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期许,但是无奈却生来带有家族中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信仰又是那么不可抗拒。尽管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都选择同宗教桎梏抗争,勇敢追逐自己的幸福,其中的过程,以及他们付出的艰辛,让读者读来不禁为他们的故事落泪,人们常说,好事多磨,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可是,霍桑和霍达的故事里,都没有呈现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结昆《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虽然有了爱情的结晶,但有情人终究阴阳两隔《穆斯林的葬礼》中,燕归有时, 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他们都痛苦地徘徊在人性和神性间,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却依旧没能换来宗教世俗的宽恕,成为他们各自宗教信仰的牺牲品。


(文章图片素材转载自:今日头条,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