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506
0
0
2023-6-23 10:30
查看: 506|回复: 0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复制链接]
文:张宗龙
在我的老家农村,村里有年轻人娶媳妇,这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村里的大事,起码是自家族的大事。本家要忙活好一崩,邻居要热闹好几天,好象全村人的喜事一般。
侄子今年元旦要娶媳妇,我打电话问准备的咋样了,兄弟说都委托给村里的文涛饭店了。什么彩门、车队、烟酒糖茶、桌椅板凳、饭菜果蔬、烟花爆竹,现在都是一条龙服务,只要定好标准,基本没啥可忙活的,亲戚本家就檠等着喝喜酒了。我感慨着现如今农村办事真方便,却不由勾起了小时候经历的年轻人娶媳妇的一些点滴回忆。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1.jpg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小时候农村生活不富裕,很多人家底子薄、日子穷,家里弟兄姐妹的又多,儿子娶个媳妇不容易。那时在农村有麦子社,就是几家合伙,把当年打下的新麦除过交公粮的,剩余的每家凑个三五十斤,交到当年有儿子娶媳妇的那家,先紧着那家办事用,等到来年别人家有事,再一起帮另一定。如此互相帮助、互相支援,才能让穷家等社的农家体体面面地办一场婚礼。
那时候的年青人找对象不兴谈恋爱,大都是经媒人撮合、家长掂量、互相打听、新人见面、互有好感,然后进城定亲、择日成亲,有不少男女双方结婚前都没见过几次面。我们老家讲究多、礼节重,从进城定亲那天开始,就开始了紧张而又繁忙的准备工作,一直到定下喜日子,就成了本家族甚至半个村子共同操办的喜事了。
喜日子一旦定下,给女方家下了聘书,男方家真正的忙碌就开始了。最大的事是请厨子,那时农村的厨子不多,特别是手艺精的厨子更少,家家红白喜事的都要请厨子做饭,不提前预定还真抓瞎。要是迟迟慢慢的定不上好厨子,那婚礼的质量就先打了一半的折扣。厨子定好,就要请红总、执事,这通常是村里有威望、热心肠的人,也是整个红事的总协调人和执行人。没个细心周到的红总操心安排,很多事就办不圆满,弄不好就得失礼,让人家笑话。没几个干练的执事协调指挥,到时人多瞎胡乱,就会造成有人忙有人闲,把事办砸。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2.jpg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这就象写文章,办红事时厨子是中心、红总是灵魂、执事就是主线,但其他的配角也非常重要。老家讲究谁家有红事,同姓本家不请自到,外姓邻居要相请并安排事务,这些其实都是帮忙跑腿的。但别看帮忙又费时又费工的,却是个体面活,人人愿意来。该请的请不到,比如对门扯户的邻居、前院后院的近邻、关系较铁的发小、已出五服的近门子,谁没被请到,会觉得很没面子。
这些人请来,红总就会根据各人的爱好特长、甚至年龄大小,安排相应的活计。有能说会啦的,就安排迎客陪客,这是比较尊贵的差使,不用干活还能吃头席。有心细精干的的,就安排哟客喊客,到时亲戚都来了,该谁坐席了得有人安排,不能落下。有力大灵巧的,就安排端盘送菜,到时一托盘有七八个菜,没点力气可不行,不灵活也不管。还有的人笨嘴拙舌、却任劳任怨,就安排烧茶倒水、刷锅洗碗,这些活也很重要,却不太体面,但老邻居谁在乎这些啊,安排啥干啥,基本没有挑拣的。最后要选好记账收钱的,这一般是小学的老师和村里的会计,字要写的好看,钱要数的仔细,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到了事前,最重要的活计是搭棚,那些被请帮忙的人这时不管分工,一齐上阵,用花花绿绿的彩条布或厚实的篷布在院子里、大门口、大街上搭起一个个硕大的棚子。一是灶棚,先请工匠提前垒好锅灶、支好案板、架好锅炉,后是红总根据本家定的标准,提前让人买来做席用的主料、辅料、细料、调料,这些都要放到灶棚里,还得安排专人看管,那可是库房重地,一旦搭起棚来,闲人免进。二是客棚,就是待客的场所,通常一个客棚里要放十几张桌子,一场能待上百人,遇有刮风下雨不影响待客。三是喜棚,新人拜天地、磕头认亲戚,都在喜棚里。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3.jpg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那时还不兴婚庆公司,也没有一条龙服务,谁家办红事用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甚至茶壶茶碗,都得挨家挨户去借。老家坐席不兴圆桌,喜欢用八仙桌,就是那种正方形的大桌子,一桌可坐8个人。平时家家的八仙桌就放在堂屋正中央,后边配以长形的条几,两边是一对太师椅,这是老家农村堂屋标准的配置。一旦谁家有事,这张八仙桌就会被临时征用,充当餐桌,一个桌子还得配四个长形的条凳,规矩就是谁借谁还,谁负责爱护。这八仙桌在当时可是家里的重要家产,给人家磕碰一下、剐蹭一下,都不好交待。
到了迎亲前一天,本家要先请预席,就是家族里的长辈、请的红总执事、至亲的朋友等,先试吃一下厨子的手艺、检验一下饭菜的质量、讨论一下场面的细节。有些人吊了歪、不注重细节,事大事小到时候就了,也不怕人家笑话。但有些人非常注重面子,差池一点生怕别人议论,请预席就是提前演练一下还有没有漏洞。
到了娶媳妇的正日这天,提前忙活了好久的大戏就要真正开场了,主家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一条街都显得喜气洋洋。崭新的红对子散发着墨香、新漆的大门窗闪着亮光,孩子们吵吵嚷嚷、大人们笑脸昂昂,别说主家亲人了,就连帮忙的、看热闹的,全都换上了过年才舍得穿的新衣裳。主家堂屋内的大桌上和院内的香台上,早已摆上了各色供果、通红蜡烛,新房内也会布置一新,床上铺着鲜红的新被褥,上边放着花生大枣,寓意早生。床腿下绑着一只鲜艳的公鸡,正在等着妇方抱回来一只母鸡,寓意吉利。亲友们送的水壶、茶具、镜子、床上用品,摆满了一地面。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4.jpg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早有在村口观察的小孩跑回来报告,说送亲的队伍到了。这边鼓乐喇叭就吹起欢快的曲子,负责迎亲的年青人簇拥着新郎官到村口迎亲。当两支队伍汇合的时候,鞭炮齐鸣、锣鼓喧闹、笑声阵阵,震翻了天。我们小时候送亲时新娘还兴坐花轿,后来兴坐毛驴车,那新娘下轿或下车还要有下轿礼。送亲的迎亲的都是重要客人,完成交接后就被安排在客棚里等着坐第一拨席,新郎新娘要在院子里的香台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送入洞房。
这边新人拜堂,那边就开始上菜招待娘家客了,先上糖块瓜子、再上干果鲜果,烟上八盒、酒上四瓶,再后是十二道凉菜,十二道热菜,中间上加添糕点,后边是炒菜主食。嗬,单看这席面,谁也想不到办场的这家其实日子很艰难,不知拉了多少饥荒呢,但这就是纯厚的农家人啊,不管怎样,在场面上不能丢了面子,委屈了亲戚。
娘家客待完,送走,一对新人就要开始上拜了,就是给婆家的亲人和亲戚磕头。顺序是先给爷爷奶奶、叔伯婶娘、哥嫂兄弟,然后是姑舅姥娘家。轮到谁,执事就喊一声,给谁谁磕头,喊到的亲戚则端坐在椅子上,等着新人给自己磕头,然后掏出红包,送上磕头礼,这就算认亲了。一个头磕下去,就正式认下了家族至亲,也代表着人家的闺女正式成了自家的媳妇,这仪式就多了份厚重感。既然是至亲,第二拨待的客自然就是上拜的客了,他们是仅次于娘家客的很重要的客人。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5.jpg

乡土散文:老家农村娶媳妇的风俗
第三拨、第四拨,就开始待本姓族人、仁兄弟、同学朋友,最后一拨才待这些忙人。这时日已西斜、天上黑影,忙活了一天的忙人早已累的精疲力竭,坐下来自己招呼自己。这时主客都走了,他们可以有时间好好喝一口、歇一歇。等吃饱喝足,还要准备招呼晚上吵喜的客人,就是闹洞房的年轻人。这一天,是一行伙的年轻人最惬意的日子,闹洞房时没有大小,咋闹都不过分,图的就是热闹,闹腾够了,还有一顿大席等着他们呢。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村里年轻人娶媳妇的风俗和场景,日子虽穷,场面热闹。已有好多年没参加了村里的婚礼了,现在有了婚庆公司、有了饭店车队,更主要的是农村家家有了钱,生活富裕了,办喜事不用再那么操心麻烦。但那种热闹的场景应该还在吧,浓浓的亲情应该还延续着吧,这次趁侄子结婚,我决定回家亲历一番,找寻一下从前的感觉、体会一下浓郁的乡情。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文章图片素材转载自:今日头条,侵权联系删除)